心理病态

异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病态(psychopathy)是一种人格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持续的反社会行为,缺乏同理心和自责行为,行事偏向大胆、失控,有利己主义行为。该词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的同义词。
心理病态通常表现为情绪平淡、低兴奋性或低唤醒状态,无忧虑,无惧怕,不能学习回避有害刺激的条件性反应。研究发现给心理病态患者注射兴奋剂后,患者可显示出回避有害刺激的学习能力增强,机体兴奋性水平增高。表明此种病态可能由中枢神经抑制与兴奋递质系统发生紊乱所致。研究还表明,心理病态的罹患程度与学习回避反应的速度呈正相关。心理病态的概念和定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动,有时甚至互相矛盾。美国精神科医生赫维·克莱克利和乔治·帕特里奇对《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反社会人格的定义产生了影响。DSM和《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随后增加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称反社会人格障碍曾有被诊断为心理病态或社会性病态。加拿大精神科医生罗伯特·D·哈尔推出的《心理病态清单》(PCL)将心理病态在犯罪学中进一步推广。

定义

概念

“心理病态”一词有多种概念。“克莱克利式心理变态”(Cleckleyan psychopathy),出自美国精神科医生赫维·克莱克利,是指患者表现出大胆、失控的行为。另一种是“犯罪型心理病态”(英语:criminal psychopathy),指更残忍、更具攻击性、更加失控的行为,可导致严重犯罪,该定义在现代临床心理学中更常使用,也是《心理病态清单》(PCL、PCL-R)给出的评估方式。“心理病态”一词会对患者的医治方式、民事权力、在犯罪后的惩罚力度等有所影响,学界为此努力理清此术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