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更张

甲午更张
甲午更张,又称甲午改革,发生在公元1894年(甲午年),日本控制下的朝鲜王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人物:闵妃金弘集
历史上通常将甲午更张(或称甲午改革)分为三次。1894年2月15日,古阜地区东学道接主全琫准率领上千名东学党和农民攻占古阜郡城。起义之初,[běng]领导的起义军提出了起义口号并发表了檄文,提出起义的目的是“上辅国家,下安濒死之民生”,要求革除弊政。4 月28日,起义军攻克南方重镇全州,直逼汉城。惊惶失措的统治阶级向农民军求和,双方签订了《全州和约》。1894年7月13日,朝鲜政府设立校正厅,根据东学党提出的要求来进行内政改革。而日本人则认为朝鲜要在日本的指令下进行改革,朝日谈判破裂。7月,日本在朝鲜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日本从朝鲜排除了清朝势力,又与沙俄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10月25日,井上馨抵达朝鲜赴任。12月17日,朴泳孝被任命为内务大臣,第二次甲午改革揭开序幕,侧重于政治方面。至此,井上馨相继逼退大院君、搞定闵妃、镇压东学党起义以及扶植朴泳孝,日本对朝鲜的干涉和控制大大强化。第三次为1895年8月24日到1896年2月11日(第三次甲午改革又称乙未改革),侧重于社会方面。1895年10月,日本驻朝公使三浦梧楼亲自带人冲入王宫,杀死闵妃等人,组成金弘集亲日派内阁沙皇俄国大使则于1896年2月唆使亲俄派发动政变,处死金弘集等人,建立亲俄派政权,亲日内阁至此倒台。金弘集、郑秉夏被逮捕并处决,30多名亲日派逃亡日本,日本在朝鲜的扩张得到遏制,甲午更张终于以失败告终。[1]

背景

朝鲜自1876年同日本签订《江华条约》、被迫打开国门后,在内外部刺激下形成了开化党。开化党要求学习欧美日本进行近代化改革,使朝鲜实现富国强兵的效果。从此以后,朝鲜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一条改革之路。1884年12月,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发动甲申政变,企图藉此使朝鲜走上近代化道路。这次政变由于清朝驻军的介入而失败。守旧的闵妃外戚集团把持朝鲜政权,朝鲜开始进入停滞时期。主张改革的不仅是以开化党为代表的朝鲜早期资产阶级,朝鲜的农民阶级也提出了他们的改革要求。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甲午农民战争),朝鲜政府在与农民军领袖全琫准等人谈判时,全琫准便提出了带有鲜明反封建色彩的12项改革要求作为停战条件。当时重镇全州已被东学军攻陷,朝鲜政府处境危急,遂接受了这12项改革要求,达成了“全州和议”。
在这种状况下,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和闵妃为首的朝鲜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实施内政改革来[shū]解困局。自东学党起义勃兴以后,不少朝廷大臣都呼吁进行改革,高宗也痛感时弊,表示:“[dài]此危难之时,凡系政治,宜亟改革,用人也、军政也、财政也,不可不为矫正也”“当取他国法而用之矣”。此时来自日本的外压也催生着朝鲜改革。原来当时朝鲜为了镇压东学党起义,请来宗主国清朝的军队进入朝鲜。日本认为发动中日战争的绝佳时机已至,亦悍然出兵朝鲜。日本开始的理由是保护使馆和侨民,可是随着“全州和议”的达成,农民起义已经告一段落,清朝和朝鲜都要求日本撤军。日本为了使它的大军赖在朝鲜不走,同时也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于1894年6月15日抛出了“朝鲜内政改革案”。日本原本要求中日两国一起改革朝鲜内政,但被清政府以不干涉朝鲜内政为由拒绝了,于是日本在6月22日以后开始转向单独改革朝鲜内政,而这一任务则落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身上。1894年6月26日,大鸟圭介[]朝鲜高宗,提出内政改革的“劝告”。7月3日,大鸟又前往朝鲜外衙门(统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正式亮出了五项改革纲领:一、改革中央政府及地方制度,并采用人才;二、整理财政,开发富源;三、整顿法律,改正审判法;四、为平定国内民乱,保持安宁,设必要之兵备;五、确立教育制度。五项以下又包含二十七条改革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