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臾国

位于山东省的古国
[zhuān]臾国位于山东省平邑县东北五千米处颛臾村、浚河(治水)南岸,[3][1]太昊后裔建立的夏商方国,是古代以鸟为图腾崇拜的东夷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西周春秋时期附庸于鲁国。[2]后因势单力薄而最终被秦所灭。颛臾国被灭之后,其后裔迁居至固城村西南方向,形成村落,名为颛臾村。[1]
现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北还保留有颛臾城故址,城址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底宽12米,残高3—4米,最高处8米。该城址东南部先后发现了商代、西周墓葬各1座,出土了商代后期铜鼎3件,西周时期铜鼎、铜戈、铜剑各1件。[2]1979年8月,颛臾城故址被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名词详解

颛臾国(颛臾)(zhuān yú)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秦素灭。
颛臾国故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东,而今尚存颛臾方国故城遗址,其城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城墙用当地黄土夯筑而成,现南面城墙残存较少,东、西、北面残墙高3—4米,最高处达9米。颛臾方国故城遗址,1979年8月被平邑县革命委员会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靠颛臾故城遗址,仅一路之隔的固城村,因颛臾方国古称固而得名。在固城村西南、县城东4公里处的颛臾村,相传系古颛臾后裔在颛臾方国被灭后迁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