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遵谔

吕遵谔
吕遵谔,男,1928年2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福山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历史系考古专业(1983年扩建为考古系)任教,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人体骨骼鉴定、第四纪哺乳动物欧洲旧石器等。1984年晋升为教授。1978年开始招收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生,先后指导了二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和5名博士研究生。1999年退休。曾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等。2015年8月20日,在北京去世。[1]

主要经历

吕遵谔长期从事考古学教学工作,为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北大考古系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近五十多年来,经他培养的一批批北大考古毕业生走向祖国文物研究、教学等不同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吕遵谔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潜心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他曾到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等省进行考古,主持发掘工作。1954年,他参加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并整理了全部资料。1957年他负责内蒙赤峰和林西的考古发掘,首次提出“红山文化”。1964年他主持了蓝田猿人的发掘。1974年主持了湖北长阳、玉峰及三峡地区洞穴调查,论证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仅有三级以下小规模地震,为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资料。1976年主持内蒙大窑南山二道沟发掘,确定了该地区是国内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造场的地方,并提出“大窑文化”的命名。1982年主持山东沂源县洞穴发掘,发现了两枚猿人牙齿化石。1984年主持了辽宁营口县金牛山遗址发掘,发现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受到国家教委的重奖,并荣获建国以来首次颁发的大学文科奖励。1992年,他率领学生在胶东一带福山大谷家溶洞、栖霞贺家楼及蓬莱一带进行考察挖掘,发现了胶东距今20万年前的若干动物化石点。
吕遵谔除长期在北大担任考古学掌门人外,对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古人类学等研究亦有很深的造诣。多年来,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其中《金牛山人化石的发现与意义》一文入选国家级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选编。还有的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辑的《中亚文明》一书、《环太平洋史前会议文集》、《法国人类学》杂志等。
吕遵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