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罗蒂

美国哲学家、思想家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年10月4日出生于纽约——2007年6月8日逝世于加州帕罗奥多,享年75岁)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利用英美分析哲学所擅长的严格方法和精密论说,详细分析了当代诸多分析哲学和历史主义思潮,结合欧陆哲学的解构思想,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新实用主义的思路和话语。第二,他擅长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向人们显示,新实用主义的信仰对于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影响。罗蒂在1967年出版其《语言学的转向》一书,使得“语言学转向”这个当代西方哲学的关键词从此流传于世,而他在1979年完成的《哲学与自然之镜》更是奠定了他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罗蒂的学术活动的重心已经越出了专业领域,在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文化政治学意识形态问题、全球化问题、女权主义、伦理问题等公共话题的讨论,成为西方知识界非常活跃的公众人物。

人物生平

1931年,罗蒂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信仰社会福音运动(Social Gospel theologian)的家庭,其外祖父是Walter Rauschenbusch。罗蒂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并在耶鲁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可能性的观念”(The Concept of Potentiality)。罗蒂的父母詹姆斯和温妮弗德·罗蒂是活动家、作家和社会民主主义者。他的母亲的祖父沃尔特·劳申布什是20世纪初社会福音运动的中心人物。他的父亲在晚年经历了两次神经衰弱,特别是在1960年代初的一次更为严重,包括对神圣预见的宣称。因此,理查德·罗蒂在十几岁时陷入了抑郁症,并于1962年开始接受为期六年的强迫性神经症的精神分析。
在最初的学术生涯中,罗蒂先后任教于卫斯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当时主流的分析哲学。2003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之后对“分析”的背叛相当程度受到上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影响,“我当时抽很多烟,留长发”,但“我很快发现自己对那些企图摧毁校园的激进学生没有任何好感”。1970年代后,罗蒂开始与分析哲学分道扬[biāo],但同时被主流学术界所拒绝。直到1982年,罗蒂才被弗吉尼亚大学聘为人文教授,1998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
罗蒂在15岁时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理查德·麦克恩的指导下学习),并在耶鲁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至1956年)。他与另一位学者阿梅丽·奥克森伯格(哈佛大学教授)结婚,他们育有一子杰伊·罗蒂(1954年出生)。在美国陆军服役两年后,他在韦尔斯利学院任教三年,直到1961年。罗蒂与妻子离婚后,于1972年与斯坦福大学生物伦理学家玛丽·瓦尼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孩子,凯文和帕特里夏(现名马克斯)。尽管理查德·罗蒂是一位“严格的无神论者”(哈贝马斯),玛丽·瓦尼·罗蒂是一位虔诚的摩门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