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塘河

位于杭州市的运河
余杭塘河古称“运粮河”,又名“官塘河”,流经余杭镇仓前镇、五常街道至杭州,汇入京杭大运河,全长19.8公里。余杭塘河在历史上商船云集、航运发达,反映了以漕运文化为中心,并随其发展而来的治水文化、商贸文化乃至建筑文化,是记载杭州历史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

隋大业间(605年~618年),余杭塘河为漕运而疏浚,是古代余杭县主要航道之一。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余杭塘河在县东南二里,阔三十步深一丈许,连南渠河,自安乐桥四十五里至杭州之运河”。余杭塘河上游为南渠河。宋时南渠河西通木竹河,从石门塘达洞霄宫。下游经长桥,东流约七里而至觅渡桥,折东南流约十二里,至观音桥又东流约一里,至卖鱼桥,与下塘河会。古时,临安、於潜等地竹木山货经木竹河至余杭集散。
杭州余杭塘河
余杭塘河“通舟[],水盈可胜三百[]以上舟,迁旱水涸亦可胜百斛舟”。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张士诚自武林港至江涨桥新开运河,使余杭塘河与京杭运河直线沟通,提高了余杭塘河的航道作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选石筑余杭东关至文昌阁堤塘于道左。翌年疏浚,上及石门,疏南渠河之浅阻以通商舟,开木竹河之湮淤以溉田。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航道宽度达4米,可通小船。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余杭港埠物资集散量增加,较大吨位的木帆船陆续驶抵余杭,古航道卖鱼桥段河道狭窄,时碍航行,除航船和小吨位船舶继续行驶观音桥、卖鱼桥航线外,航道走向改由余杭经仓前、女儿桥至杨家桥,北折过杨家桥绕三墩文星阁,东向经祥符桥,东南出小河惠安桥至大关桥进入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