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桥

北宋时期建造桥梁
江涨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境内,长约95米,宽约20米,横跨京杭大运河,东起大兜路,西至湖墅北路及信义坊,桥东北侧有大兜路历史街区香积寺,东南侧有始建于清光绪六年的富义仓遗址。

历史沿革

相传远古江海潮涨至此而得名。桥始建于北宋,元末毁,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重建,为三孔石拱桥,驼峰巍直立,成为运河船只终到杭州的标志。自古以来这里是辐[còu]之地,商贾云集之所。据嘉靖《仁和县志》记载,在宣德年间(1426―1435年),僧觉微改为石弯桥,踩石级过桥,十分宏伟,光绪《湖墅小志》里称湖墅八景之一的“江桥暮雨”即以江涨桥为背景,描述暮雨萧萧、入夜蟹火渔灯点点如繁星的景貌。
民国时期,江涨桥改为混凝土桥面。建国后,在原有石桥的基础上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其时,两岸原有的平房与瓦舒、舟影点点,曲折而狭窄的桥面上行人熙熙攘攘,一种修然闲淡的节奏弥漫其中。1993年,运河改道重建,拆除了原江涨桥,至1995年新大桥投入使用。如今,各色游船与货船依然行驶在大运河上,宽敞平坦的大桥和两岸秀美的风光,彻底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现代气息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