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

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疾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2]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细菌性食物中毒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3]常见的病原体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2]
胃肠型食物中毒潜伏期短,常在进食后数小时发病。神经型食物中毒潜伏期为12~36小时,可短至2小时,最长可达8~10天。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胃肠型食物中毒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神经型食物中毒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2]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饮食史等)、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清学检查、毒素检查等)。[2]胃肠型食物中毒病程较短,应以对症治疗为主,呕吐、腹痛明显者,可口服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等药物,[2]一般轻症可不用抗菌药物,重症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诺氟沙星、氧[]沙星等药物治疗;[3]神经型食物中毒根据病情可选用多价抗毒素血清(A、B、E型)、盐酸胍[dìng]青霉素等进行治疗。[2]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传染源为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如家畜、家禽、鱼类及野生动物和人,通过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通常不产生明显的免疫力,可反复感染发病。[2]胃肠型食物中毒一般以夏秋季(5~10月)发病较多。[3]神经型食物中毒发病季节以2~5月份最高。[6]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应做到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胃肠型食物中毒预后良好;神经型食物中毒的病死率较高,重症患者病死率30%~60%。存活者经积极治疗后逐渐恢复健康,一般无后遗症。[2]
20世纪50年代,挪威首先报道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600多人。[7]1996年5~8月,日本爆发了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的大肠杆菌O157的感染,9000多人发病,10人死亡。[8]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