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士

道教“茅山宗”的弟子
茅山道士,是在茅山的修士的尊称。陶弘景在南齐永明十年(492年),辞去官职,归隐茅山,在茅山开宗立派,广收门徒,带领门下弟子披荆斩棘,将茅山中类似于‘巫’道的东西加以改良,成立了茅山派。他们茅山历经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将茅山变为道教的大本营,从那以后,上清派就被尊称为“茅山宗”,茅山的修士则被尊称为“茅山道士”。[1]
隋唐至明清笔记小说中,“茅山道士”形象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大致经历了由积极人物占主导地位到几乎完全沦为反面角色的漫长演变历程。这与历代统治者对道教的不同态度,以及茅山各派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上清派自身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1]

历史记载

茅山道教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道教茅山宗的摇篮,同时又是“三茅真君”筑庵修道的栖身之处所。历史上茅山高道辈出,特别是刘宋时期,茅山作为当时都城金陵的后山,朝廷聚兵御敌、帝王掌山执教安民、官僚仕族避世归隐、文人骚客抚琴弄墨、善男信女朝圣等无不聚集于此。说到茅山道士,当然首先应该说一说“三茅真君”。
公元前82年,六十开外的陕西咸阳人茅盈来句曲山,在山中采药,济世救人,在洞中潜心修炼,得道成仙。元《茅山志》记载:有一天,王君接到仙书,朝见西王母,携茅盈同往,驾起双龙神车,飞往白玉龟山,在青琳宫见西王母。得道后,一次茅盈回乡对父亲说,我已受圣师符[],无时不有天兵天将在守护,千万不可打我。否则,三官大帝考察到了,将会受到惩戒。其父不解其意,正欲举手杖打茅盈,哪知手杖已摧折,段段飞扬,穿柱陷壁。后茅盈又将一位溺水之人掘地挖棺,三日能语,在世活了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