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棣昌

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
张棣昌(1918-1990),作曲家,1918年12月26日出生于广东梅州,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吉林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分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1][2]
张棣昌1岁随父母到印尼,14岁回国就读于肩一小学、梅县县立一中(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梅州中学),中学毕业后奔赴广州上海等地求学。1932年,来到南京,先是在中央大学附中补习班上了一年学,而后考取了国立南京体育专科学校。1937年,南京沦陷,体专等院校奉命迁移到湖南云南等地,因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不满,张棣昌离开学校到达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队、军事队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刘伯承二九师麾下的三八五旅,任政治部宣传队教员。[2]
后来,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音乐家冼星海、吕骥等,潜心研究音乐,创作出了第一首歌曲——《留守兵团之歌》,并发表于留守兵团政治部《连队生活报》上,在延安被广为传唱。1944年,张棣昌升为研究生,任东北鲁艺教员、东北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从此与电影音乐结下不解之缘。[2]
1947年,担任“鲁艺”合江分团乐队指挥、作曲兼队长,以及东北文工一团部副部长,并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包括《送粮歌》《汽车工人之歌》《铁树开花》《解放军之歌》《反对内战》《民主联军进行曲》《青年团之歌》《中国儿童团之歌》《解放军进行曲》(后在北京和平解放入城仪式中被采用)。[2]
1948年冬,东北三省全境解放,张棣昌调任东北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音乐创作室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他也走上了为电影作曲的道路。从一开始为《民主东北》等几部大型电影纪录片作曲,到后来的《赵一曼》《丰收》《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红孩子》《党的女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等近30部影片的作词、谱曲,张棣昌逐渐确立了其音乐大师的地位。1952年,张棣昌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团员、音乐创作室主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音协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吉林分会副主席、广东分会主席,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