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

帘蛤科蛤仔属贝类、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菲律宾蛤仔(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帘蛤科蛤仔属的一种贝类,别名花甲,中国南方俗称花蛤辽宁称蚬子,山东蛤蜊[3][2][1]为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主要价值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因其主要摄食海藻、鱼虾排泄物,可以改善水环境,避免赤潮的发生。[7]
壳长45~55mm,呈长椭圆形,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缘略呈截形。通常为浅褐色、红褐色与灰白色相混杂。[5][8]其水管与其他贝类相较更加细长,连接到贝壳的基部区域相对要宽大。[6]菲律宾蛤仔埋于滩中营穴居生活,属于典型的埋栖型贝类。[8]雌雄异体性腺成熟以每15天为一周期,分批成熟。[9]
菲律宾蛤仔分布于亚洲太平洋与印度洋沿岸,其生存地区从北冰洋萨哈林岛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印度、印度尼西亚,并被意外带入北美西海岸,之后被澳大利亚欧洲多国家引进。[6]菲律宾蛤仔在亚热带和较冷的温带地区最丰富,在浅水粗砾、泥浆和砾石的基质中均可被发现。[10]

命名与分类

1843年到1846年期间,东印度公司建造的萨马郎号(HMS Samarang)在航行中经过菲律宾沿海地带时,有船员采拾到菲律宾蛤仔的标本。1850年,学者亚当斯(Adams)和里维(Reeve)根据该船的航行报告发现了该种贝类,并最先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命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