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观灯

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夫妻观灯》又名《闹花灯》,是黄梅戏传统小戏剧目之一。[5][1]
该剧讲述了一对青年农民夫妇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上街看花灯的经历,展现了农民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生活情趣。它取材于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民俗活动——赏花灯。[4][1]1953年,安庆市民众剧团对它进行了整理改编,使内容更加凝练集中。同年7月,郑立松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整理,且将《闹花灯》改名为《夫妻观灯》。[2]在唱腔上,《夫妻观灯》一共选择了彩腔和观灯调两个腔。唱腔的调换和锣鼓打击的配乐,使剧目生动活泼,富有喜剧感。[6]另外全剧还运用了感叹词、衬词、衬字、助词等,它们与唱腔完美结合,凸显热闹氛围。[1]
《夫妻观灯》作为黄梅戏传统小戏代表,曾赴朝慰问志愿军演出,并参加了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赢得广大群众喜爱。经典版本为1956年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夫妻观灯》电影版[4][5][7]

创作背景

《夫妻观灯》原名《闹花灯》,原作者不得而知。它取材于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民俗活动——赏花灯。1953年1月,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首次进行整理。删去艺人自辱词句、插科打诨道白及唱历史人物的段子,集中于观灯场面。1953年7月,郑立松根据丁紫臣口述本再次整理,改名《夫妻观灯》,删去取笑残疾人的唱段,恢复第一次整理中删去的某看灯者不看灯专看王妻的细节,改部分唱段为道白或为表演,增添了生活情趣。王少舫(饰王小六,兼导演)在丁永泉潘泽海安庆市民众剧团成员)的支持下,保留了朴素活泼的民俗色彩,加入了一些京剧表演程式,在表演和舞蹈上加以创新。他按黄梅戏传统锣鼓节奏,吸收融化戏曲程式和民间歌舞身段动作,模拟各种动物、人物动态,既形象又美观,使该剧目更加生动活泼。[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