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祘

朝鲜王朝第22代君主、朝鲜正祖
[suàn](suàn)(韩语:이산,生卒年:1752年-1800年,在位时间:1776年-1800年),即朝鲜正祖(조선정조),字亨运,号弘斋,晚年自号万川明月主人翁,为朝鲜王朝的第22代君主[1][2][4][5][6]
李祘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九月二十二日生于朝鲜王朝的一个王族之内,其父为朝鲜英祖[qǐn]次子李愃[1]。李祘幼年时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而深得英祖喜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李祘被英祖立为王世孙,两年后入学[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壬午祸变爆发,其父李[xuān]身死,李祘被过继给英祖长子李緈(xìng),后于英祖身边长大[8][9][10]。英宗末期,朝鲜王朝内部党争愈发激烈,李祘险些被害,但在以士大夫阶级组成的“清名党”的帮助下度过危险并成功登基为帝[11][12]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初五,英祖逝世,在外主持大典的李祘归国即位,是为正宗。李祘即位后,立即清洗了自己的反对势力,曾阻碍登基的人皆被处死或流放,同年十月二十七日,李祘接受了清朝使者罗万福、嵩贵等人带来的册封[a],正式成为朝鲜国王[5][6]
李祘在位期间,以各种手段剿灭了反对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权。[13][14]同时,还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建树,如在政治上采用荡平政策并设立内阁来巩固政权[15][16],在经济上推崇“通共”允许设立私人企业经商[17][18],在文化上推崇“尊周思明”“文体反正”,抵制野史记录和明清小说的发行[19][20]。在军事上设立亲兵,推行兵书[16]。在外交上与清朝交好,与日本关系日益淡薄[21][22]。而且李祘多注重于民生,曾多次巡幸多地,并采取政策放松了庶孽身份[23][24]。同时,他也是一位学者型君主,留下《弘斋全书》184卷[25]。李祘执政时期,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与其祖父英祖统治时期合称“英正时代”[2]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十日,李祘身染疾病,多服用药物不得好转。六月二十八日,李祘因病逝世,终年四十九岁[4]。李祘逝世后,其子李玜即位,李[hóng]为李祘上庙号“正宗”,谥号“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大王”,清朝赐谥“恭宣”,后葬于健陵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朝鲜高宗加尊号为“敬天明道洪德显谟”,升格为帝,庙号改为“正祖”,改谥号为“敬天明道洪德显谟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宣皇帝”[3]
朝鲜王朝实录》中评价:“王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26]同时,韩国历史学家李丙焘曾评价:“李祘在文章与经学方面,主张纯粹性与正统性,如同其庙号所示,确为维持正宗之主。”[2][1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