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脉冲武器

以核爆或高能微波产生的电磁脉冲作战的武器
电磁脉冲武器(英文:Electromagnetic Pulse weapon,简称:EMP)[1]是依靠核弹爆炸、或人工技术产生的电磁脉冲,在特定地区或目标周围空间造成瞬间的破坏性电磁环境,致使敌方的电子设备遭到破坏或干扰,从而达成战役、战术目的的新概念武器[3][4][5]
电磁脉冲武器的相关理论早在1925年就由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提出,又称为康普顿效应。[6][7]但是这种武器并不是人类刻意研制的,而是在苏联美国所进行的氢弹引爆试验中无意发现的。冷战开始后,美苏相继集中力量发展核武器,在实验中,两国研究人员同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核爆后,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电磁元器件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受到损坏。受此现象启发,世界军事强国认识到电磁脉冲在军事上的巨大价值,从而逐步开始研发电磁脉冲武器。[8]
电磁脉冲武器大致可以分为3类,分别是高空核爆电磁脉冲武器(HEMP);超宽带( UWB) 电磁脉冲武器;高功率微波( HPM) 武器。[9][10]由爆炸驱动的电磁脉冲武器,又分为核致电磁脉冲武器和非核致电磁脉冲武器,但核致电磁脉冲武器存在放射性污染、破坏力巨大等核武器固有的弊端。因此,没有核污染,又拥有威力巨大的电磁脉冲攻击能力的非核致电磁脉冲武器、得到重点发展,通常大家所说的电磁脉冲武器指的就是非核致电磁脉冲武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军研制出利用常规弹药爆炸产生高功率电磁脉冲的方法。随后,在战场可影响局部区域的非核致电磁脉冲武器也相继问世。[11]
电磁脉冲武器作为一种在未来战争中可能改变战争规则的新概念武器之一,除了美国俄罗斯在研究外,中国、英国德国日本国家也在发展。不过,世界主要国家都对电磁脉冲武器研制工作都高度保密。[12][13]目前,俄罗斯的“克拉苏哈”系列和美国的“反电子系统高功率微波先进导弹”,已经投入战场使用。[14][15]

发展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