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

禾本科薏苡属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薏米为禾本科(Poaceae)薏苡属(Coix)薏[](Coix lacryma-jobi)的干燥成熟种仁,别名薏仁、药玉米、水玉米、晚念珠、六谷米、珍珠米[1][3]。其基源植物薏苡在世界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与太平洋岛屿热带亚热带非洲美洲的热湿地带均有分布,在中国产于辽宁河北山西等地。野生薏米一般生长在海拔200-2000米的地方,多分布在湿润的屋旁、池塘、河沟、山谷、溪涧或易受涝的农田等处,中国河北、辽宁、湖南福建等地有规模化种植薏米。薏米喜温暖气候,需要较强的直射光照,在18-35℃的温度下植株生长旺盛,其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正常生长[2]
薏米在中国历史悠久,首载于中国汉代医书《神农本草经》,后来的本草医书中也均有记载,如《本草别录》《本草图经》等。薏米除药用外,营养价值也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在日本又被列为防癌食品。中国自古以来,均有用薏米煮粥做饭的习俗,在《广济方》《三福丹书》等均有相关记载。现代人常食用的八宝粥、十全大补汤等都包含薏米[4][5]
中国薏米的产品有浦城薏米、宁化薏米、兴仁薏米、金沙薏米等[6][7][8][9]。关于薏米有两个传说,都是与美容养颜有关。中国古书中曾用“薏苡明珠”来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这个成语来源于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马援。后人为纪念马援,便把当地的山称为伏波山,山中的洞称为还珠洞,有诗记载“清清碧艳泛鱼歌,龙隐宝珠夜浴波”,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馋忧马伏波”的诗句,现代中国广西桂林漓江边的伏波胜境、伏波山、还珠洞等都与此有关[4][5]

历史

薏米作为中药使用时被称为薏苡仁,在中国历史悠久,首载于中国汉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其列为上品,后来的本草医书中也均有记载。梁代医书《本草别录》中记载“薏苡仁生真定平泽及田野。八月采实,采根无时。 弘景曰:真定县属常山郡。近道处处多有,人家种之”。宋代医书《本草图经》记载薏苡仁“五月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长,故呼意珠子”。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记载“薏苡仁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有二种。一种黏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酿酒;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因此薏苡仁有不少以珠为名的别称,如菩提珠、胶念珠、意珠子、草珠儿、必提珠、老雅珠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