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

清代文字狱“曾静、吕留良案”当事人
曾静(1679年—1736年),号蒲潭先生,湖南永兴人,清朝著名文字狱“曾静、吕留良案”的主要人物。[1][2]
曾静家境贫寒,屡试不第,在家乡授徒教书。他早年曾阅读吕留良的《时文评选》,对其中的“华夷之说”推崇备至,从而萌生了反清思想。雍正帝继位后,民间传闻雍正帝失德无道,川陕总督岳钟琪必然谋反。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年已五十的曾静自称“南海无主游民夏靓”,命其学生张熙(化名张[zhuō])携带其亲笔策反书,策动岳钟琪起兵反清。同年九月,张熙到达西安,当街向岳钟琪献书。岳钟琪阅读策反书后,当即拘审张熙,严刑拷打,并飞速上奏清廷。同年十一月,曾静被捉拿归案。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曾静、张熙被押解京城,由雍正帝亲自审理。案情审理过程中,曾静亲笔写下数万供词悔过。同年十月,雍正帝将其免罪释放。此后,雍正帝将自己就此案的有关谕旨及曾静的供词等编成《大义觉迷录》,颁行全国。雍正十年(1732年),牵连甚广的“曾静、吕留良案”以严惩允禩[táng]允䄉的追随者以及吕留良后人、弟子而告终,此案因此成为清朝最著名的文字狱之一。曾静回乡后,被派往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现身说法宣传雍正德行。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公历1736年1月),新即位的乾隆帝立即下令将曾静凌迟处死,将全国范围内的《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1][2][3]
雍正帝评价曾静是误信流言,悔过自新后理应宽宥;然而,雍正八年(1730年),长沙街头曾出现“万姓传单”,对曾静大肆吹捧雍正的行为深以为耻。浙江天台县生员齐周华在《救吕晚村(留良)先生悖逆凶悍疏》中评价曾静通过附庸吕留良来沽名钓誉、陷害吕留良来逃避祸事,是贪生怕死、行文谄媚、丧尽天良之徒。乾隆帝曾评价曾静为“大逆不道”,认为曾静之罪不亚于吕留良。[1][2][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