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

中国短篇小说作家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2009年4月11日)本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浙江温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重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影戏剧专业。[1][5]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革命家。[3][5][6][2]
1923年,林斤澜出生于浙江温州百里坊八仙街口。1925—1935年先后就读于温州海坦镇沧河小学、温州中学附小和温州中学。1937年,林斤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浙闽边抗日干部学校学习,1938年在抗日流动宣传队做抗日宣传工作,同年开始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曾任剧团团员、机关雇员、中学教员等。[6][2][1]1941年,林斤澜考取重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6]1946年底,与谷叶结婚,一同前往台湾从事革命活动。1947年,在台湾“二·二八”运动中被捕,一年后被误释逃往上海。[2]1949年进入无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6]1950年,林斤澜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组,发表了第一个剧本《祖国在召唤》。[7]1951年,调往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工作。参与筹建北京作协,在创作上主攻小说,也写散文、文学评论等。[6]1961年林斤澜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6年—197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辍笔。1980年林斤澜加入北京作家协会,成为北京作协驻会作家,具有一级作家职称。1986—1989年任《北京文学》主编,历任北京作协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二届副主席,第三、四届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1][8][9]从1955年到2007年,林斤澜先后在《人民文学》《北京文艺》《收获》《山花》等期刊上发表小说《孙实》《雪天》《春雷》《台湾姑娘》《飞筐》《山里红》《石火》《满城飞花》《草台竹地》《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等,散文集《舞伎》《人生怀抱》《山外青山》《月夜有鱼》,文论集《小说说小》《随缘随笔》《短篇短见》。[1][2]2009年4月11日,林斤澜因病逝世,享年86岁。[6]
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与汪曾祺一起并称为“文坛双璧”。[3][5]林斤澜创作的短篇小说《头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井亭》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短篇小说佳作奖,《去不回门》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林斤澜于2007年获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终身成就奖[1][2]北京文学节对于林斤澜的颁奖词是:“林斤澜一生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探索,在小说语言方面、小说艺术及理论方面都有独到发现和见解,对中国当代白话文写作极具启发意义。”[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