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原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niè]夫(俄罗斯语: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乌克兰语: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英语:Leonid Ilyich Brezhnev;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祖籍库尔斯克州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
1906年12月19日(俄旧历12月6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的卡缅斯科耶镇(今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他于1915年进入卡缅斯科耶男子古典中学就读。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勃列日涅夫于1923年加入共产党的青年团,并于1929年成为正式党员。1933年3月20日,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卡缅斯科克冶金工人预科夜校的校长。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勃列日涅夫以政委的身份加入了红军,任南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及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勃列日涅夫在1947年至1952年间先后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及摩尔达维亚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于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会议上正式晋升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勃列日涅夫成为政治局正式成员。1964年,他在获得了足够的权力后通过政变形式取代了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正式成为苏共第一书记。1960年至1964年及1977年至1982年间,勃列日涅夫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1964年至1982年11月10日,他一直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3]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在1975年之后迅速恶化,他越来越多地退出国际事务,但是,他仍继续掌握权力。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位于莫斯科库图佐夫大街上的私人寓所内逝世,终年76岁。[1][2][4][5]
在他的任期内,勃列日涅夫保守、务实的执政方式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稳定了其执政党在国内的地位。勃列日涅夫的执政不仅恢复了克里姆林宫的集体领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民众对党内精英的异议,还推动了与美国的和解、实现了与美国的核平等,并加强了苏联中欧和东欧的统治。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大规模的军备建设和广泛的军事干预极大地扩大了苏联在以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新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农业改革使得苏联的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拥有世界第二大工业产能。虽然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以政治稳定和重大的外交政策成功为特征,但也以腐败、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和与西方迅速扩大的技术差距为特征。勃列日涅夫无视对政治改革的诉求导致了“勃列日涅夫萧条”时代的出现。[6]勃列日涅夫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