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衷寒

“黄埔三杰”之一,中华复兴社创始人之一
贺衷寒(1900年1月5日-1972年5月10日),原名忠汉,又字华汉,后自取字君山,改名衷寒,湖南巴陵县(今属湖南岳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与蒋先云、陈赓并称“黄埔三杰”。[1][2][3][4]
贺衷寒出生于湖南巴陵的一个小康家庭,民国成立后入新式学堂就读。1916年随兄长来到武昌,入湖南旅鄂中学就读。1920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次年赴苏俄参加远东劳苦人民大会。回国后任记者等职,不久因撰文抨击时弊入狱。出狱后,于1924年春投考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并以“黄埔三杰”闻名于校内。在校期间曾筹组孙文主义学会,担任黄埔同学会书记长等职。其后赴日俄等国考察,回国后任“军委会政治训练处处长”等职,主掌国民政府情报和治安系统。三十年代初与康泽等共建中华复兴社,该社以“内求统一,外抗强权,拥护领袖,收复失地”为宗旨,在该社的建立及理论形成中贺衷寒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故被称为“复兴社”四大台柱之一。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曾筹划以武力解决事变,拥护何应钦为代理陆海空军总司令并进行了相关的武装组织活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复任军事委员会政训处长之职,次年又担任政治部第一厅厅长,主管部队政训工作。1942年,被任命为国家总动员会议人力组主任。1945年抗战结束后,负责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复员安排。1947年,担任行政院社会部政务次长。1949年1月辞去职务,去往台湾。此后曾担任台湾“行政院交通部部长”“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72年5月在台北病逝,终年72岁。[1][2][3][5][6]
贺衷寒著有《改组派之检讨》《一得集》《义务劳动五年计划》《后期革命的号角》[a]等书。学者刘敬坤等认为,贺衷寒在当时国民党高级官员中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在国民党的理论建设和政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