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谏”事件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事件。[1][2]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西,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此后,红军在西北建立了陕甘根据地。红军进驻陕西也引发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担忧,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张学良被任命为副总司令,代行蒋介石的总司令职务。1935年9月起,张学良开始进攻陕北红军,但在战斗中接连失利。与此同时,华北事变爆发,引发全国抗日新浪潮。张学良希望劝蒋抗日,但遭到蒋介石的拒绝。此后,张学良开始寻求与中共的合作,中共方面也开始争取张学良与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1]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张学良与杨虎城劝说蒋介石停止“剿共”、联合抗日,得到蒋介石的拒绝和申斥。于是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于1936年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在蒋介石被张学良扣押的同时,杨虎城在西安采取军政措施,基本摧毁了蒋介石在陕甘地区的统治。随后,张学良与杨虎城通电全国,阐明了扣押蒋介石的原委,提出八项救国主张,以期得到国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主张包括:(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罪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3][4]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方面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进行调节。国民政府在宋 美龄、宋子文二人的坚持下,也采取了和平营救蒋介石的策略。随后,宋美龄、宋子文前往西安面见蒋介石,并与张学良和周恩来等人进行谈判。经过谈判,蒋介石基本接受了西安方面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战的条件,至此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12月25日,蒋介石被释放,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回到南京,抵达南京后,张学良随即遭到蒋介石的扣押,后被长期软禁。西北地区“三位一体”[a]的局面也被蒋介石逐步瓦解,杨虎城被迫辞职,出国考察。[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抵御外侮创造了有利条件[7]。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意识到内战不能再继续下去,团结抗日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必须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8][9]从西安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国共间主要进行了三次会谈,直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22日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次月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战场。[10]周恩来说:西安事变之和平解决,意味着中国的政治生活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开端。就是:进攻红军战斗走向停止;对外退让政策将宣告终结;国内统一战线初步局面的形成。[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