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68年的改革运动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以1968年8月21日苏联与其他华约成员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力镇压,才得以初步告终。[3]
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经济较为发达,在二战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后,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但从50 年代中期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日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59-1962年,捷共尝试改革但效果不好,因此中断。60年代中期,随着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改革之声又起。1968年1月,杜布切克当选为捷共中央第一书记。3-4 月,改革运动达到了高潮,捷共中央公布了改草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要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纲领受到人民的高度拥护。党内外人士积极讨论,提出各种改革方案,整个社会充满民主氛围,故而称之为“布拉格之春”。
但是苏联认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颠覆活动,8月20日,苏联和波兰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匈牙利共25万人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并迅速占领全境。捷共领导人被劫持到莫斯科进行会谈。8月26 日,双方达成协议,主张政革的领导人均被撤换,改革政策停止实施,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夭折。[3]

背景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就明确提出:必须探索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的“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符合捷克斯洛伐克特殊的国情的。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十大工业国之一,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较高,民主传统比较深厚,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有较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二战中,在反法西斯运动中形成了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民族阵线,建立了民族阵线联合政府。然而,当冷战的阴影开始笼罩欧洲,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中,捷克斯洛伐克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西方国家想使捷克斯洛伐克复辟资本主义,他们挑唆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中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制造政府危机,企图将捷共排挤出内阁;另一方面,苏联也改变了战后初期允许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宽容政策,迫使这些国家按照苏联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帝国主义包围的环境中形成的,并在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巩固起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在二战结束后,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苏联模式应当进行改革,否则必然要引起困难和问题。其突出问题是: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滞后,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引起人民群众不满;政治上,个人迷信官僚主义以及肃反扩大化,更加剧了社会矛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