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禹

后期捻军运动的领袖
张宗禹(生卒年不详),乳名张辉,别号“小阎王”,《清史稿》诬其为“张总愚”,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人,约生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后期捻军运动的领袖之一。[1][2][3]
张宗禹出生于地主家庭,虽自幼闭门读书,但长大后绝意仕途,在与身为捻军的族叔张乐行结识后,被其接收。清咸丰三年(1853年),张宗禹正式加入捻军,隶属于张乐行部,两年后,张宗禹领镶黄旗捻军。张宗禹领军威严,被张乐行称为“小阎王”。清咸丰十年(1860年),张宗禹联合刘玉渊等部捻军,在淮北取得清江浦(今淮阴)战役的胜利,开始领军独立作战,后又辗转河南陕西与清军作战。张乐行在雉河集被清军击败后,张宗禹收编残部称为捻军领袖。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张宗禹与太平军赖文光部合并。此后,捻军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多次击溃清军僧格林沁部,并在同治四年(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张宗禹还率部打破了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围剿计策。面对清军的围剿,捻军被迫分为两部,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西联合回民起义军组成“回捻”抗击清军。[1][2][3]
同治六年(1867年)年底,张宗禹得到东捻军的求助,率军赶往直隶,吸引清军,但最终东捻军还是被清军剿灭。面对清军的围剿,张宗禹在直隶各地苦战,但由于清政府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政策,西捻军日益困难。同治七年(1868年),张宗禹多次试图率部渡过运河,突破清军的封锁,均遭失败。8月1日,张宗禹在东昌(今聊城市)李海务渡口再次试图抢渡,仍然失利,次日在向东北方向转移途中,被清兵截击,数千捻军或战死或被俘,张宗禹也在战斗中不知所终。西捻军就此覆灭,捻军起义也随之告终。[1][2][3]
近代史学者郭豫明称张宗禹“沉静好谋”“遇敌英发”。[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