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战争

1912年至1913年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两次战争
巴尔干战争(The Balkan Wars)是指于1912至1913年间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两次战争。[1]
19世纪末东方危机后,奥斯曼帝国愈发衰弱,经济上甚至破产,欧洲各主要国家插手中东问题。同时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柏林条约》不仅没有解决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反而为该地区新的领土争端和民族冲突埋下了隐患。1912年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发生于巴尔干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和奥斯曼帝国之间。黑山首先向奥斯曼帝国宣战,随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参战,奥斯曼帝国全面败退。11月初,奥斯曼帝国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3日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三国签订休战协定。1912年12月16日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同盟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奥斯曼帝国国内发生政变,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4月22日,奥斯曼帝国军队投降,再次求和。5月30日,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1][3][4]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发生于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奥斯曼帝国联军之间的冲突,也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保加利亚军队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了军事行动,塞尔维亚进行反击,战斗持续到7月6日,保加利亚军队被迫撤退。7月10日,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开战。7月21日,奥斯曼帝国对保加利亚军开战,并占领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于最终7月29日投降。8月10日,保加利亚在布加勒斯特[a]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至此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1][3][4]
学者金重远认为,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半岛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塞尔维亚通过战争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因而也成为奥匈的眼中钉,双方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同时保加利亚也将塞尔维亚锁定为复仇的对象。奥匈力图通过削弱,甚至摧毁塞尔维亚的途径来扩展自身在巴尔干势力范围,自然遭到俄罗斯的坚决反对,随后又引发协约国同盟国在此的冲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5]

战争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