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鹕

鹈形目鹈鹕科动物的通称
鹈[tí][],是鹈形目鹈鹕科(Pelecanidae)动物的统称,别名伽蓝鸟、淘河鸟、塘鹅[1][3]历史上,鹈鹕科曾存在过三支不同的属,其中有两属已灭绝,现存仅有鹈鹕属(Pelecanus)一属,该科遂成为单属科。截至2023年,ITIS共收录了8个物种。[1][18][19]鹈鹕多栖息于大湖泊或河叉中,性喜群居,[14]其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热带种类相对较多。[12]
鹈鹕是一类大型鸟类,体长约为1~1.9米左右,体重约为2~12千克左右。[20][a]其喙长,下颌底部有“喉囊”、能伸缩,可用以兜食鱼类,翼大而阔,羽色多为白色,偶见个体羽色以褐色为主。[12][3][13]觅食时,其会追逐和围捕游鱼用大嘴兜捞成堆的鱼,然后闭口收缩喉囊,挤出多余水分把鱼吞下。[14]交配系统为单配制,集群营巢繁殖。[12]
2020年,8种现存的鹈鹕中,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和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截至2023年,鹈鹕科下的8个物种均被IUCN收录,其中卷羽鹈鹕、斑嘴鹈鹕、秘鲁鹈鹕(Pelecanus thagus)为近危(NT)等级。[4]全球多地的动物园基本都会引入鹈鹕进行人工饲养与繁殖,可供人们欣赏参观。[15][16]此外,中医认为斑嘴鹈鹕白鹈鹕的嘴、舌、油、羽毛、皮均可入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17]

起源演化

在已发现的鹈鹕化石中,渐新世的相关样本记录丰富,但新近纪第四纪的记录较缺乏。学术界认为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都应存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鹈鹕化石。[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