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

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3]其是氨基酸数目小于100的一类小肽,多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在2000~7000,常带正电荷,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 并具广谱抗菌性。[2]
抗菌肽广泛地存在于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昆虫、植物以及微生物中。[1]按结构可分为单链无半胱氨酸抗菌肽,或由无规则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的肽;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胱氨酸的抗菌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具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含一个二硫键的抗菌肽;以及由其他已知功能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力的肽。[4]抗菌肽多数具有广谱抗菌的特点,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 病毒和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1]关于抗菌肽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几种说法:离子通道的形成;抑制细胞呼吸;抑制细胞外膜蛋白的形成;抑制细胞壁的形成。其中,比较公认的作用机制为离子通道的形成模式。[1]
抗菌肽在医药领域对某些耐药菌具有杀伤力,而且细菌对之不易产生耐药性,对部分病毒、真菌、原虫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过程;[5]其在农业领域被应用到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中;[4]在畜牧业,抗菌肽可作为饲料添加剂[6]以及新型抗微生物药物;[4]在食品领域,抗菌肽是一种新型食品防腐剂[4]同时抗菌肽对皮肤防治表面及深层的致病细菌及真菌、对保护皮肤有良好作用。[6]

相关历史

1962年基斯(Kiss)和 米希尔(Michl)从铃蟾皮肤分泌物中发现具有抗菌且溶血作用的肽类,并且最终从中分离出了含有22个氨基酸的抗菌肽,人们由此了解到蛙皮具有抗菌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抗菌肽之类的活性物质。1972年,具有抗菌且溶血作用的肽类从蜜蜂毒液被分离出来。此后,人们对这类阳离子抗菌肽的结构与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