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凶物,“四凶”之一
[tāo][tiè],别名狍[xiāo]、老饕,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物,贪吃贪财,与浑沌、穷奇梼杌[táo wù]并称为“四凶”。[1]
饕餮最早以纹饰的形象出现于红山文化良渚[zhǔ]文化中,具有“四不像”的特点,主要由羊、虎、牛、鹿以及记载中的鬼怪的特征构成,往往是巨口獠牙、面目恐怖的形象。[2]关于饕餮的来历,历来有较多争议,主要有山海怪兽、缙云[jìn yún]不才子说、龙之子说等。[3]从商代开始,饕餮经历了恶兽-瑞兽-恶兽的演变。[4][3]后延伸为贪婪、贪吃,[3]也把精美食品称为饕餮。[5]在后来的古籍中,关于饕餮的记载并没有统一。《山海经·北山经》记载,饕餮是一种羊身、人面、虎牙、人爪的“人形兽”,其目在腋下,其音如婴儿。[1]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将饕餮视为“龙生九子”之一,属于兽。[6]左传》记载,饕餮则是[jìn]云氏之子,是一种贪吃贪财、任性奢侈、没有爱心的“兽形人”。《神异经》张华注中的饕餮是腋下长着翅膀但不会飞的“兽形人”,张守节注中的饕餮是贪吃贪财、凶狠但欺软怕硬的“兽形人”。可见,古人对饕餮的形象并没有定论,但关于饕餮的性格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贪吃贪财。[1]
饕餮被视为一种神秘而不可战胜的怪兽。[7]饕餮纹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其图案的视觉冲击力强化了祭祀礼仪的威严性,构成了对天、神、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加强。[8]在古代文化中,饕餮也有“以示饮食之戒”作用。[9]

历史溯源

青铜器中,以饕餮一物最为出名。饕餮无疑是一巨大的丑怪,但现代人却能从中感到一种“狞厉”的美。饕餮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上刻绘饕餮的形象,有头无身,吃人还没有咽下去,就自身灭亡了,来说明报应的道理。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它表现的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怪物头部的正视图案。宋以后,对青铜器上兽面纹用饕餮来命名的情况连绵不断,影响至今。现在认为,饕餮是一种兽的正面形象,有些两侧各有一身,有曲有直,也有的无身而有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