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中国现代女作家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笔名彬芷、从喧等,出生于湖南常德,原籍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2][3][4]
丁玲1904年出生于湖南临[],自幼入当地教会学校受初等教育。[9][10]受五四学潮影响,1922年到达上海并进入中共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后又进入上海大学,接触了茅盾、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等早期共产党人。[11]1927年底,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首部作品《梦珂》,次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后,丁玲因此一举成名。其后两年又陆续出版了三部小说集。[12]1929年,丁玲在上海与他人合办《红黑》杂志,次年加入了“左联”,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3][14]1933年,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监禁于南京,期间多次逃跑均未成功,直至1936年9月,丁玲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1940年到达延安后,丁玲创作了《彭德怀速写》《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新的信念》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2][4][15][16][17]新中国成立后,丁玲走文艺领导岗位,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8]从1955年开始,丁玲不断地遭受到各种批判和斗争,1958年被发配到黑龙江农场,在文坛消失二十年之久。[19]直至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出访欧美诸国。丁玲在晚年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培养青年作家。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2]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4]
丁玲一生著作丰富,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在霞村的时候》等,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被译成十多种外文,在各国读者中广为传播,并荣获“斯大林文艺奖”,为中国新文学赢得了国际性声誉,[15][2][20][12]也是中国唯一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的女作家。[21]日本学界对丁玲的研究起步早、水平高、成就大,即便在1957年丁玲遭受批判期间,日本对她的研究介绍也未中断。[22]丁玲去世后,成立有中国丁玲研究会,由该会组织、推动丁玲及其文学成就的研究,促进国际进步文化交流。[23]1987年由原常德地区文联和北大荒文联共同发起丁玲文学奖,该奖从第十一届开始,由常德和北大荒两地评选走向全国,丁玲纪念馆于2014年10月12日正式建成开馆。[24][25]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