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

北宋时期大臣
[biàn](1008年-1084年),[1]字阅道,号知非子[2][]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
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登进士第,[3]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为殿中侍御史。其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4]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5]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6]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7]

人物简介

以“铁面御史”之令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宋代历事三帝、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五任御史的赵抃。赵抃与杭州极有渊源,曾三度治杭。第一次是1060年在建德梅城任“睦州知州”。第二次是1070年到杭州任知州,第三次莅杭是1077年,赵抃已年逾古稀。赵抃治杭除了救灾,还留下了几项惠民的遗迹,至今影响深远。其一是超山海云洞石刻,其二是重修钱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