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9年推翻伊朗巴列维王朝的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波斯语: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罗马化: Enghelābe Eslāmi‎,英语:Iranian Revolution[2])又称“1979年革命”或“霍梅尼革命”,是1977年初至1979年2月,以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为领导的,旨在推翻伊朗巴列维王朝的革命。[1]
伊朗中世纪起就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紧密结合。[1][7]1953年,伊朗巴列维王朝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发动政变,解散萨摩台民族主义政府,恢复君主独裁,随后通过白色革命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改变了伊朗传统的社会结构,大量在外地主[a]由于土地改革而丧失特权。[9][10][11]与此同时,巴列维的改革也造成伊朗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地区差距加大等问题,导致民众逐渐对西方化及世俗化失望,认为只有回归伊斯兰才能解决困境,并对国家政策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宗教活动随之复苏,原教旨主义在反抗王权的过程中成为主导意识形态,赋予反抗行动宗教合法性。[12][13]1963年,什叶派的大阿亚图拉[14](乌莱玛[b]第一等级,意为“真主的象征”)霍梅尼因批评国王的政策被逮捕,随后流亡国外,崛起为民众领袖。霍梅尼提出反对外国殖民主义,推翻世俗化的君主制度建立“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的构想,倡导建立公义的社会。[4][16]
伊朗的经济和政治长期受美国控制,并在外交上依附美国,导致民众强烈反对亲美政策;而从70代开始,国际社会对伊朗人权问题的关注和压力加剧。[7][17]1976年美国大选期间,美国总统卡特要求伊朗改善人权状况,巴列维国王随之于1977年初放松政治控制;国内知识分子、宗教领袖趁机发难,要求进行改革。当年12月,政府控制的《消息报》攻击霍梅尼,引发库姆神学院学生和乌莱玛的示威抗议,随着事态扩大,在1978年1月酿成“库姆惨案”;霍梅尼趁机利用宗教传统动员民众,在全国引发示威抗议。[3][18][19]巴列维国王做出让步,采取释放政治犯、撤换萨瓦纳官员措施,但同时监控、逮捕反对派领导人,以期稳定局势。然而同年8月发生的阿巴丹的雷克斯电影院纵火事件,加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进一步刺激了革命运动。8月底,巴列维国王试图组建“民族和解”政府以缓解国内紧张局势,资产阶自由民主派及温和的宗教领袖巴扎尔甘和大阿亚图拉沙里亚特·马达里等人打算与政府妥协;然而民众的不满情绪并未得到缓解,多个城市爆发骚乱和示威活动。霍梅尼发表讲话支持示威者,警告温和派不能妥协;面对加剧的游行示威活动,政府宣布实施军管措施,在德黑兰酿成“黑色星期五”事件,造成数十位示威者丧生[c][3][20][21]随着伊朗革命蔓延,美国政府也改变态度放弃国王,并促使伊朗军队在革命中保持中立。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被迫离开伊朗,结束其统治。2月1日,霍梅尼返回德黑兰,建立临时政府[3][21][22]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正式建立。[23]
伊朗伊斯兰革命被视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是当代伊朗政治的起点,同时对国际局势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体制、国家决策方面,伊朗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确立了法基赫政治体系,伊斯兰教法成为国家法律的基础,政治与宗教权力密切结合,并建立了一系列带有宗教色彩的权力机构。意识形态方面,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实施了一系列伊斯兰化政策,[5][6][24]并在地缘政治方面输出伊斯兰革命,引发了麦加事件等一系列带有宗教色彩的重大政治事件。而在国际关系方面,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了美国人质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得美伊关系破裂,之后两国的关系长期无法正常化。[5][6][25]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伯纳德·路易斯[d](Bernard Lewis)认为,伊朗伊斯兰革命是一场群众运动,参与者十分广泛;不管是在它的缘起,它所具有的示范作用,甚至是它最终的结局方面,都可以拿来和法国大革命以及俄国革命相比拟。[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