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

研究地图的理论、编制技术与应用方法的科学
地图学(Cartography),又称地图制图学[1],是一门研究利用地图图形或数字化方式科学地、抽象概括地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空间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对地理环境空间信息进行数据获取、智能抽象、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可视化,以图形或数字化方式传输地理空间环境信息的科学与技术(中国·王家耀)。[3]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主要探讨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与社会经济要素等空间信息的符号化和可视化表达,包括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现实与历史的所有空间信息。随着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地图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断向外层空间地壳深部拓展。[4]
地图起源于上古时代,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活动的实际需要。[2]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图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y,公元90—168年)的《地理学指南》在西方古代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直被使用到16世纪。[2]春秋早期,管子著有《管子·地图篇》,其是最早论述地图地理内容的专篇[5];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地图和驻军图,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地图。[6]晋代的裴秀绘制的《禹贡地域图》与《地形方丈图》,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地图学的数学基础与制图原理,对中国古代地图和地图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7]中世纪的欧洲受到神学的影响,地图学发展缓慢,同时期的中国地图学快速发展,郑和绘制了中国第一部航海图集《郑和航海图》。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的地理大发现,奠定了世界地图的地理轮廓。18世纪后专题地图的萌芽和发展、照相制版方法的出现和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明,导致了地图生产技术工艺的变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关于地图制作的技术、方法、工艺和理论。[2]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地图学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地图学新的理论。[8]
现代地图学主要理论包括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传递论、地图感受论、地图模型论、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地图信息可视化理论、地图符号论、制图综合理论等。[4]同时,地图学是诸学科门类知识之间的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它的各分支或研究方向几乎与各个学科门类都有着密切关系[3],作为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其下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大分支。[9][8][4]现代地图学打破了学科的界线,学科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科前沿不断向前推进。[3]

概念界定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