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战役

1953年抗美援朝战役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1]
1953年6月,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字。韩国总统李承晚为了破坏停战,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战俘,引起了国际舆论的不满与批评。这一破坏停战的举动,让毛泽东决定再对南朝鲜发动一次军事打击。1953年7月13日,志愿军调集第20兵团和第9兵团第24军向金城地区的“联合国军”发起进攻。志愿军组成三个作战集团,在13-14日两日间就突破了南朝鲜军主阵地,占领了西起新木洞向东经芳通里、梨实洞、间榛岘、豆栗洞、巨里室、沿金城川至461.9高地一线以北地区,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14日以后,志愿军乘胜追击,发动第二阶段的攻势,到16日时,将战线往南推进了15公里,占领了黑云吐岭、巨里室北山、梨实洞等阵地。16日下午起,“联合国军”开始向志愿军部队反扑,美军和南朝鲜军在此后的十天时间里向志愿军反扑1000余次,仅夺回了巨里室北山。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金城战役结束。此次战役历时15天,歼灭南朝鲜军和美军五万余人,收复阵地160多平方公里,重创南朝鲜军队4个师。[1][2]
金城战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沉重打击了李承晚集团,加深了美国同南韩当局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对停战后维护朝鲜局势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1][2]。毛泽东对金城战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的军队是越战越强。今年夏天,我们已经能够在一小时内打破敌人二十一公里的阵地,能够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能够打进去十八公里。如果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它两次、三次、四次,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3]

战役背景

1953年6月8日,中朝方面和美国方面就朝鲜停战五项议题中的最后一项——战俘问题达成协议。至此,朝鲜停战全部五项议题都达成了协议,停战协定签字在即。在各方不断推动停战谈判之际,韩国总统李承晚却反对停战,扬言“反对任何妥协”“进军鸭绿江”“大韩民国单独打下去”等口号。在韩国政府的组织下,汉城釜山等城市出现了反对停战的群众示威运动。李承晚还命令韩国停战代表白善烨退出谈判,公然破坏谈判进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