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

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界河
鸭绿江(满语:Yalu ula,韩语:압록강,英文:The Yalu River(中国)、the Amnok River(朝鲜[2]),古称浿水,马訾水[1],是位于中国和朝鲜之间的一条界江。其流域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25°38′至128°18′和北纬40°50′至42°05′[3],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先向南,经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后转向西北,再经临江市转向西南。干流流经吉林辽宁两省,最终汇入黄海。鸭绿江总长795千米,总流域面积6.19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内面积3.2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327.6亿立方米[4][6]。鸭绿江流域水系发达,大小河流670多条,北侧支流主要有浑江、蒲石河、叆河等,南侧支流主要有虚川江、长津江、秃鲁江、忠满江等[7]
鸭绿江断裂是中国东北部规模较大的断裂带,鸭绿江水系基本上沿此断裂发育而成,呈北东向展布[8]。鸭绿江流域多属山区,上游几乎全在峡谷中,河道比降大,中游一带的降水与径流是中国北方最多的地区,水量丰富,各河无枯水现象,临江以下中游河床较宽,水流渐缓[9]。鸭绿江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漫长严寒多雪[5]。在辽宁南部下游入海口处有一小部分地区属暖温性湿润气候,南缘临海,雨量较多,此地区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类型[5]。鸭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且储量大,动植物种类繁多,是长白植物区系及其与华北植物区系过渡地带,为东北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6]
鸭绿江本为中国内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满族先民的聚居地,辽金时期至明朝末年,曾有大批女真人部族沿江居住,并以“yalu”一词作为该部族称谓,史称“鸭绿江部”。明初,李氏朝鲜通过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不断向北扩张领土,至1443年在鸭绿江中上游设置“西北四郡”,控制鸭绿江东岸地区,鸭绿江随之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河[10]。鸭绿江流域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面积达3万余平方千米,是耕种作物的基础。流域下游多为平原,土质良好,主要以旱地作物玉米、小麦、大豆、甘薯种植为主,部分地区以水稻兼其他作物品种为主。鸭绿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沿鸭绿江源头至入海口整个流域形成一个旅游文化长廊,使得该地区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11]。此外,中国在鸭绿江上游建立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是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生态环境;另一个是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原名“吉林长白冷水性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吉林省政府1996年10月批准建立的省级冷水性鱼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24日,正式批准建立“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主要保护对象是冷水性鱼类及冷水性鱼类自然栖息地的生境[3]。此外,鸭绿江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必经河域[13]

命名

鸭绿江,古称浿水,马訾水。浿水最初是指位于国界的江,是普通名词充当了固有名词[14]。《史记·朝鲜列传》:“汉兴,为其(朝鲜)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15]汉武帝征伐朝鲜时,中国人通常将鸭绿江称为浿水[14]。此外,《汉书地理志》有这样一段话:“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其中,史学界已成定论:马訾水即是鸭绿江[16]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也曾写到:“马訾水一名鸭绿江,水源出东北靺鞨白山,水色似鸭头,故俗名之。”而鸭绿江这个名字是八世纪中叶开始通用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