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钧

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成员
李烈钧(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2],原名烈训,字协和,号侠黄,江西武宁人,系国民党早期的主要将领,国民党军二级陆军上将。[3]
李烈钧早年考入江西武备学堂,1904年(光绪三十年)以官派留学生身份赴日留学,期间结识黄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并加入同盟会。1908年,李烈钧从日本毕业后返回中国,先后任江西混成协管带、云南讲武堂任教官兼兵备道提调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李烈钧积极响应,联络革命党人在九江进行响应,九江独立后,李烈钧继续联络各地推动各方宣布独立,并派出军队支援安徽、武昌等地的战事。辛亥革命成功后,李烈钧被任命为江西都督,任职期间李烈钧对江西的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袁世凯任大总统后,为分化革命党人的势力,多次排挤李烈钧,李烈钧被迫起兵反袁。此后,李烈钧跟随孙中山先后参与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期间,李烈钧逐渐倒向蒋介石,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成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但长期在上海养病,没有担负实际工作。[4][5]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烈钧多次致电蒋介石,提出自己的抗日立场。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李烈钧对蒋介石表示同情,谴责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行为,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军事法庭对张学良进行审判,李烈钧作为审判长出席审判。是年12月31日,李烈钧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4][5][6]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李烈钧移居昆明,后迁居重庆,一直患病休养。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因心脏病及肺炎病逝重庆,终年65岁。[6]李烈钧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常呼吁“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积极倡导开办学校、图书馆、国术馆等公益事业;主张教化国人,唤起民众。[7]冯玉祥评价李烈钧:冒大险,犯大难,决大疑,定大计,赴汤蹈火,万死不辞。[8]李烈钧著有《李烈钧将军自述》《孙大元帅戮乱记》与《李协和先生最近言论集》等。[9]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