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

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正月十四又被称为“正月十四夜”,[3]是中国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4]
正月十四,据传起源于唐朝[3]宋朝,从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为止,这个阶段都叫元宵节[5]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正月十四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3]正月十四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试花灯”、守财神、喝亮眼汤等。[6][6][7][2]此外,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8]在甘肃天水一带,正月十四这一天是“伏羲诞辰日”,要祭祀伏羲,祈求平安幸福,年年丰收。[6][8]在浙江台州,正月十四这一天是元宵节,有吃糟羹的风俗。[9]客家人有正月十四“偷青”的习俗,叫做“偷青节”。[10]浙江定海县,正月十四日夜里,妇女会在家卜紫姑,来占卜丰歉吉凶及杂事。[10]四川南充嘉陵区在这一天举办“蛴蟆节”,祈求健康平安吉祥。[11][12]
正月十四的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通过参与这些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增进家人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4]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

节日由来

正月十四是中国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民俗活动来庆祝和迎接新年的到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