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郯城地震

康熙七年发生在山东的地震
“7.25”郯城地震是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1668年7月25日晚 )在山东南部发生大地震,震级8.5级,震中位于山东郯城、临沂、临沭(以上三县今均属山东省临沂市)三县交界之处(34.8°N, 118.5°E),震源深度为23km,极震区北至莒州(今山东沂水)、南至新沂(今江苏徐州下辖市),其中郯城、临[shù]两县部分地区烈度达Ⅻ度。这次强烈地震波及中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东部海域 ,包括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强烈有感区北起辽宁南部,西至山西太原 、湖北襄樊(今湖北襄阳),南至江西吉安 ,东至隔海遥望的朝鲜半岛等,连日本等地都有感,有感区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达19万平方公里,其中郯城 、临沂 、临沭莒南(今山东省临沂市辖县)等地遭受极其严重地破坏,还波及到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一百五十余县。此次地震造成5万多人死亡和极为惨痛的经济损失,是中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8.5级(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1][2][3][4]
地震发生后,地方及时勘灾上报,中央政府随即迅速进行详细讨论和议定措施,根据具体的灾情拨银赈灾、[juān]免钱粮。地方官员积极行动,探寻灾情、施药治病,采取多种措施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和生活。民间也采取自救,团结协作、捐款捐物以及帮助地方政府进行灾后重建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配合紧密,最大限度地救助受灾地区。[5][4][6]
郯城地震导致受灾地区建筑物倒塌、地表陷裂,洪水和疫病等次生灾害也随着地震而发生,大量劳动力的丧失,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7][8]由于郯城地震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区发生并具有强度大、地质条件好、资料丰富等特点,成为地震研究中的典型案例。[1]

地质背景

郯城县全境地处中国东部规模最大、构造活动最强的郯庐断裂带,该断裂带南起长江北岸的广济地区,向北穿过安徽江苏山东,跨越渤海,经过东北三省,最后进入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多公里,总体走向为NNE方向。在早期,郯庐断裂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左行滑移,在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期间,该断裂发生强烈的伸展变形,形成了“两堑夹一垒”的构造形态。从晚第四纪以来的断层性质主要以右旋走滑为主,同时也具有逆冲分量。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东侧地堑内新发育的F5断裂,是郯庐断裂带中的主要发震断层。[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