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1759年亚当·斯密所著的图书
《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著。[4]为其道德哲学体系的奠基性著作。1759年出版,后又不断修改,达六次之多。[1]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5]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6]该书前三卷分别阐述了评判他人和评判自己言行的起点和基础,构成全书的主体和重心。第四卷和第五卷分别研究了效用和习惯风俗等外部因素对感情的影响;第六卷则阐述了个人品质对自己的和对别人的幸福的影响;第七卷是道德理论史评论。[2]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的主要思想包括美德是合宜,人们称赞美德是来自某种合宜性;[7]“同情心”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行为所做的道德判断之根源;正义的规则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整座建筑的主要栋梁;私利是公共福祉的基石。[8]《道德情操论》对促进人类福利这社会命题起到了基本的作用,[9]建立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亚当·斯密综合前人的思想,在自由主义哲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发挥了关于道德同情的理论,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有着重要影响。[10]经济学方面,书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也为《国富论》中产生的“理性经济人”假说奠下了基础。[11]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亚当生前发表了两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12]和《道德情操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