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一般是指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常同时伴有窦性心律不齐(不同PP间期的差异>0.12秒)。[2]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及睡眠状态[2],某些病理原因如药物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枢神经调节的影响、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低温、阻塞性黄疸等也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3]
窦性心动过缓分为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间歇性心动过缓。[3]健康年轻患者或睡眠状态时的窦性心动可完全无症状。持续或经常发生的窦性心动过缓可表现为易疲劳、体力活动下降和心力衰竭的症状。间歇性窦性心动过缓可发生头晕、先兆晕厥和晕厥。[3]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诊断指标为:①窦性P波;②P波频率<60次/分,<45次/分为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③有时可出现逸搏、逸搏心律及干扰性房室脱节。[1]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需治疗。如因心率过慢,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的症状,可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长期应用往往效果不确定、易发生严重副作用,故应考虑心脏起搏治疗。[2]
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最安全有效的方法。[5]1958年10月,瑞典胸外科医生Ake Senning植入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植入型人工心脏起搏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