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

击乐器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属击乐器[1]。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3],在山东广西湖南等地都较为流行,常用于戏曲表演[2]。因初时是用鱼皮制做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而得名[3]
渔鼓鼓筒为竹制,长约65~100cm,简底蒙以猪或羊的护心皮[1],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渔鼓表演者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渔鼓为西北地区道情”的伴奏乐器,道情一词始见于南宋,到元代其表演形式趋于稳定。彼时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道情,不仅能独立演唱,也在元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穿插演唱。因其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故道情亦别称作渔鼓,或连称渔鼓道情[4]
渔鼓的音高和音色会随着竹筒的大小、长度、皮膜厚度和气温的不同而改变。竹筒大、皮膜厚的渔鼓声音低沉,竹筒小、皮膜薄的渔鼓声音脆亮[5]。2014年,湖南渔鼓[6]、桂林渔鼓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021年,天门渔鼓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

命名

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做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因此而得名。[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