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

一种因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休克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脏排血量急剧下降为特征的,急性组织灌注不足、细胞器官代谢和功能障碍,是休克中的危重类型,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发生死亡[2]。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将其分为5期[1][6]。其病因主要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暴发性心肌炎,严重瓣膜狭窄伴有心动过速等[2]。高龄、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发作史、有冠状动脉疾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女性是该病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等进行预防[7]
当急性心肌梗死或原有心脏病变突然加重,并且出现血压下降、微循环灌注不足和交感神经代偿性亢进的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等[2]
1940年美国外科医生布莱洛克明确提出心源性休克这一医学术语[8]。CS的患病率在ICU/ICCU中为14%~16%。院内死亡率介于30%至60%之间,近一半的院内死亡发生在就诊的最初24小时内。一年死亡率约为50%~60%,70%~80%的死亡发生在CS发病后的30~60天内[9]

临床类型

按休克的严重程度,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休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