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发生于上海市的战争
一二八淞沪抗战,别称“一·二八”事变,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是日本帝国主义为炮制伪满洲国在1932年1月至3月期间进行的侵略中国的军事行动。[1]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确立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扶持傀儡政权,为了转移国际视线,日本决定在中国挑起事端。1932年1月28日,驻沪日军向闸北布防的中国第十九路军所部发起进攻,淞沪抗战展开。在兵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中国守军经历反复的战地争夺中击退了日军的三次进攻。双方交战至1月31日,经驻沪英、美总领事调停,停战三日。日军新一轮的进攻发生在2月3日,在中国守军持续抵抗下,日军接连失利,反复增兵,期间中方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增援淞沪,中日双方展开的激战持续一月。日军进行第三次增兵后于3月1日发起总攻,其万余人在杨林口、七丫口登陆,八十八师、八十七师阵地被突破。[1][2][3]
因大批日军登陆,中国守军侧后方受到威胁且未得到增援,守军部队向黄渡、方泰镇嘉定太仓之线撤退。3月2日,日军实施追击,至3月3日,占领了浏河镇、嘉定、南翔、真如,并在该线集结后停止了追击行动,同时发表停战声明。3月6日,中国守军也发表了停战布告。此次战役,中国军队伤亡官兵1.3万余人,日军伤亡为3000余人。中日双方经过多次和谈,于5月5日正式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协定的签订使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权益扩大,至此,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4]
著名历史学余子道认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中国局部抗战中承前启后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的抗战遏制了日军侵略攻势,增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5][6][3]

战争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