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科牡蛎属动物的总称
牡蛎科学名:Ostreidae),别名,蚝、海蛎子、蛎黄等,牡蛎科牡蛎属动物的总称[10][3]。牡蛎科的分布很广,除两极外,从赤道亚寒带海域到处都有它们的栖息场所,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地区[8]。截至2023年,根据生物物种名录(COL)的分类标准,牡蛎科下有4个亚科、23个属、147个物种、1个亚种[11],其中中国地区牡蛎科下有10个属,共计20个物种[3]。牡蛎科动物其肉可食用,肉味鲜美,有“海中牛奶”之称;是贝类中的主要养殖对象[1][12]
牡蛎科贝壳呈长形或卵圆形,不规则,壳质坚实,两壳不等[5]外套膜左、右各一片,其边缘分为贝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13]。牡蛎科均营水生生活,多数栖息在海洋中,少数在淡水湖泊和江河中[6],为杂食性动物[7],摄食方式为滤食[14],以浮游动物硅藻以及有机碎屑为食物[7]。牡蛎科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方式[14]幼虫的发育分为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阶段,随着幼虫的生长,两片贝壳长大并逐渐发育完善[15]
牡蛎科动物被称之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物种”,牡蛎是很有效的滤食性动物,能有效地净化海水,因此在牡蛎礁附近生长的海草床能健康生长[16];另外,其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牡蛎生产国和主要的进、出口国。2019年,中国牡蛎进口量、进口额和进口均价依次为4372.74吨、4221.86万美元和0.97万美元/吨,法国韩国日本爱尔兰新西兰是前五大进口地[17]

起源演化

牡蛎科起源于早侏罗纪(约180百万年前)环北极地区,先后经历4次较大规模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转移和物种更替,最终形成当前的分布状态。晚侏罗纪至早白垩纪[bái è jì](约180百万年前至100百万年前)时期,环北极区域为当时牡蛎物种起源、保存和扩散的重要区域。环北极区域各大陆的连通与隔离,以及北大西洋的扩张促进了牡蛎亚科的形成[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