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

福建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
高甲戏,是一种主要流行于福建闽南方言区(厦门、泉州、漳州)、港澳台地区、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的独具风格的地方戏剧种,别名亦称“九甲戏”或“戈甲戏”。[5]高甲戏与梨园戏、闽剧、莆仙戏、芗剧,并列为福建省五大剧种,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6]被誉为“南海明珠”[7][8]
高甲戏最初是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被称为“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与“竹马戏”、“四平戏”合流,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与此同时,“宋江戏”也仍然存在,随着“合兴戏”与“宋江戏”的相互交融,至清末又吸收梨园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和外来剧种如弋阳腔京剧昆剧的精华,艺术上趋于成熟,组织形式走向专业化,并上演连台本戏[a],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始称“高甲戏”。[5][7]
高甲戏是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地方剧种,广泛吸收了多种艺术元素,尤其以丑角见长。整体唱腔音韵或雄健有力、高昂浑厚,或清婉细腻、惆怅绵长。半个世纪以来,高甲戏剧种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是海内外泉腔语系观众喜爱的剧种。代表作品有《连升三级》《大河谣》《围头新娘》等,代表人物有王冬青、颜佩琼等人。[7][6]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名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