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中的民歌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上游的北方地区流传的一首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流传于世,是记载于汉文典籍的维吾尔族先民最古老的歌谣,收录于《乐府诗集》。[1][2][3]
这首民歌通过对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描绘,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抒发了敕勒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4][5]气势恢宏苍劲,意境辽阔悠远。[2]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后三句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6][7]
这首民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草原气息浓郁。[8][9]全诗语句简练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意境开阔,动静结合,风格朴实雄厚,艺术概括力极强。[7][10][11]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美《敕勒歌》说:“莽莽而来,自然高古,汉人遗响也。”[12]

创作背景

南朝晋宋时期,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抒情率真,语言质朴,悠扬高亢的气势与南朝民歌妖媚纤巧的风格怡成对照。[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