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咸

清朝的官吏
陈汝咸(1658—1716)字莘学,号心斋,浙江[yín]县人,清朝官吏。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改翰林庶吉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陈汝咸出任漳浦知县,1708年任南靖县知县。1709年提升刑部主事。1713年,[zhuó]通政司参议、晋为大理寺少卿。

人物简介

陈汝咸(1658~1716年),字华学,号心斋。浙江鄞县人。在浦任官十二年,1708年任南靖县知县。1709年提升刑部主事。1713年,擢用通政司参议、晋为大理寺少卿。1714年赴陕甘宁地区勘灾,见饥民载道,野有饿臭,即不御酒肉。遇山路逼仄,则下马步行,一日而逾九岭,沿途抚慰饥民,不时流涕沾襟。至平凉,急发所贮之栗赈济灾民。1716年抵固原时,竟劳[cuì]至病,后卒于行邸。地方有司检其囊衣,仅一串铜钱而已,百姓聚而痛苦。康熙帝怜悯之余,乃萌其子本醇入京国子监。漳浦南靖县农商,置祀田以奉陈公、祭祀于两县名宦祠漳浦县还建月湖书院,塑心斋象纪念。著述有《漳浦政略》、《心斋集》等。传入《漳州市志》、《漳浦县志》和《清史稿》。父锡进士,授编修

主要事迹

顺治初年以来,漳浦战乱频繁,经历“迁界”、“复界”,赋役管理十分混乱。复界后,田地易主,而赋额仍计旧主,旧田主逃避“乱粮”,而新田主占据田地却无赋额。且官米、民米等则不同,田赋轻重不均,土豪滑吏相倚为奸,武断乡曲。丁粮版籍,岁久混淆,百弊丛生,百姓不堪其苦。陈汝咸针对现状采取编粮均户,使人丁归籍,令百姓自报丁口田产,自封投寄,就地定户,以人定产,凡有田之人,皆必立户,纳粮多者开为首户,实行滚单法,以次轮催。赋役编审定额后,详细列榜张贴城墙公布,使百姓家喻户晓,时人称为创举,百姓赞其公平,地方势家和里胥、差役无法营私舞弊,衰户弱民不再无端受榨,积弊为之一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陈汝咸着手重新编定保甲,以10甲为1甲,每20甲为1保,全县编定166保。每甲立10家牌式,以人口最多一户为甲长,同9家互相稽察,诘奸禁暴,保甲管理严密得法,城乡社会秩序渐趋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