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仔粿

以厝角草为主材的客家菜
草仔粿(闽南语之称法,或称草粿),台湾客家语称为艾[bǎn]。一种常见的小吃。

简介

草仔粿(闽南语之称法,或称 草粿),台湾客家语称为 艾粄,为闽南地区及台湾中元普渡和扫墓祭拜之米制食品,多搀入鼠曲草而为草色,扁平约巴掌大小,外或有龟印,内以萝卜切丝剁碎为包馅,味道咸,绿色外表,以植物叶为垫。
草仔粿
草仔粿,清明节前后,屋前屋后常生一种状如小汤匙的植物,浅绿色高约30厘米左右,全身有细绒毛。因为生长于屋前屋后的小草,所以民间习惯称为[cuò]角草学名鼠曲草,特色是纤维特别多,客家人喜将和糯米作成粿食之有淡淡草香,春季采摘后晒干可以贮存,如果现采现作有绿色呈现而且较有草香。因为含纤维多就算加糯米做成粿也不会造成肠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