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中国琵琶名曲之一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本曲的创作年代,作者姓名虽未有确切材料但可以推测创作年代,极大可能成曲于唐代以后,在明代已经开始有琵琶名家演奏同类题材的作品《楚汉》。从现有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十面埋伏》琵琶谱的是《鞠士林琵琶谱》(鞠氏系清代嘉庆间人)和《华秋苹琵琶谱》(公元1819初版,全称是《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2][1][3]
该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几乎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所有技巧,无论是在它的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力方面,都集中展示出诸多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乐曲中非常优秀的代表。[2][1][3]

创作背景

《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名称以刘邦谋士张良献策施以十面埋伏之计为名。[2][3]
《十面埋伏》是以秦朝末年,项、刘楚汉之争的历史为蓝本创作而成,重点呈现了关键战役“垓下之围”的经过。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刘邦的汉军 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 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