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古战场遗址

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境内地区
垓下古战场遗址位于安徽省灵璧县韦集镇垓下村(老庄胡庄)。坐落在今灵璧县东南韦集镇境内沱河(即古[xiáo]水)北岸之垓下遗址,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与刘邦决战之地。[1]战场中心位于今天的韦集镇垓下村附近,南部陡峭,北部渐次平缓。垓下古战场遗址占地约25万平方米,属自然形态的高岗绝岸地形。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垓下战役在这里打响,刘邦最终摧毁了项羽的楚政权。这场战役规模空前,对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历史学家称为“东方滑铁卢”。
垓下古战场遗址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高谷堆(古墓),曾出土过铜镞、铜剑等器物,地表上还采集到大量的陶器、砖瓦残片。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到此凭吊,留下了许多感怀诗篇,抒发思古之幽情,慨叹历史之沧桑。唐代高适曾游览垓下古战场遗址,在其《东征赋》中写道:“面垓下之遗墟,嗟鲁公之慷慨。闻楚声而[]乎,闻汉声而乐乎。”
垓下古战场遗址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是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之地。这场战役奠定了汉王朝400多年的历史,使汉字、汉语、汉文化汉民族从此得名。民间广为流传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典故均源于此。

地理位置

垓下遗址是一处十分重要的古代城址,大体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秦汉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城垣、城门、护城河、道路与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活动场所、窑址、红烧土遗迹、水井、灰坑等重要遗存。古城址的面积约15余万平方米,属于我国史前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址,秦汉时期一座小城,主要依托当时的地形地貌与自然河道,该城坐北朝南,临水而建,考虑到了交通和防御的实际需要,设有陆门和水门、护城河等与自然河道相连,不仅可解决城内排水问题,还能很好地解决用水与交通运输问题。城内有红烧土居址、夯土建筑基址、水井等生活居住区,道路、排水沟、陶窑等生产作坊区等重要遗迹区划,表明当时两次建城都曾有一定的布局规划。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垓下古城址的新发现,给认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出土的各类文物和新发现的早期史前城墙,不仅佐证了垓下的历史,大大提早了垓下遗址的年代,还对探讨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以及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