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海山

元朝第三位皇帝
[bó]儿只斤·海山(公元1281年8月4日—公元1311年1月27日),即元武宗,蒙译语作曲律皇帝,是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1][2]
海山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裕宗真金之孙、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子、成宗铁穆耳之侄,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弘吉剌·答己,弟弟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2]海山早年在宫中接受儒学教育,曾先后出镇漠北、平定海都之乱,至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被封为怀宁王。[3]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病逝,皇位空悬,海山率兵到达大都,举行忽里台大会,获取皇位,于同年五月即位,并诏封自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4]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七月,设立尚书省,在政治、经济上进行改革。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海山病逝于玉德殿,享年31年,在位不足4年。五月,也孙铁木儿等文武百官上尊谥号为“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葬起辇谷[qǐ niǎn gǔ]。[4][2]
海山即位后,标榜“溥[pǔ]从宽大”,大范围地封官赏赐,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兴建元中都,推行理财政策,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1]文化上,在崇信藏传佛教的同时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但他的“新政”还未见成效便去世,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尽废新政,恢复旧制。[1][5]后世对海山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清代史学家毕沅[bì yuán]认为元朝政局不稳定由武宗开始,[6]魏源则赞武宗为一代英主。[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