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创伤弧菌

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
海洋创伤弧菌[4]Vibrio vulnificus),[1]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1]栖息于海洋中,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海鱼牡蛎、螃蟹、贝类和鲸体等海洋生物都有可能携带该细菌。[5]
海洋创伤弧菌主要感染途径是进食生的或未经加工熟的贝甲类海产品 (尤其是牡蛎),另一种感染途径是破损的肢体接触海水。从吃入的食物中感染海洋创伤弧菌潜伏期大约是12小时至4天,从伤口侵入的话,在12小时之内,出现临床表现。[6]3~11月份是创伤弧菌最佳生长繁殖季节,感染该菌后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多数病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发烧、打冷颤,下肢皮肤疼痛、红疹、溃烂等,严重时易休克,甚至是死亡。[6]病死率高达75%。[7][5]
早期感染需强有力的抗菌药物治疗,必要时清创和截肢。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及针对海洋创伤弧菌研发的新药 DIDS对海洋创伤弧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于伤口感染需进行创面清创、坏死筋膜炎切开减张术甚至截肢等早期手术处理。[8]

历史及命名

1970年因有患者感染并最终导致截肢,起初人们误以为它是副溶血性弧菌,后发现该菌种与副溶血性弧菌不同,其能酵解乳糖,1979年该种弧菌被正式命名为创伤弧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