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

浙江三大剧种之一
绍剧,又称绍兴乱弹、绍兴大班,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是浙江的三大剧种之一[1][2]。其形成于浙东地区,1950年定名为绍剧,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6]
绍剧起源于明末清初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源自秦腔,通过与余姚腔的结合,形成了激越昂扬的绍剧“调腔”,后与传入的昆曲和乱弹结合成为“绍剧乱弹”,并在全国各地盛行。从清康熙乾隆,再到民国初期,绍剧乱弹经历了“尺调乱弹”“正宫调乱弹”“小工调乱弹”三个阶段,以唱调“二凡”“三五七”的主辅更替为演变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剧经历了重大变革。1950年,同春舞台更名为同春绍剧团,绍兴乱弹正式被命名为绍剧。1956年,同春绍剧团转为国有,更名为浙江绍剧团。20世纪60年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演遍全国,更走出国门,参加中外文化交流。从绍剧走出国门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绍剧在剧团整顿和“戏曲改革”“百花齐放”方针指导下,逐渐涌现了一大批绍剧优秀演员,如六龄童筱兰芳、章艳秋、马超英等,并有优秀剧目《芦花记》《斩经堂》《龙虎斗》等。[7][1][8][9][10][11][4]
绍剧生、旦、净、丑脚色行当齐全,一人兼唱多行角色,并辅以大锣大鼓铙钹打击乐器伴奏。绍剧音乐朴实粗犷,演唱以高亢激越为特色,尤多动人心魄的抒情长腔,表演豪放洒脱,文武兼备。绍剧猴戏表演艺术在中国戏剧界独树一帜,艺术风格使绍剧的影响及于全国并远至海外。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活方式的剧变和文化艺术的多样化,绍剧开始濒临失传,生存发展面临危机。2008年6月7日,绍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13年以来,绍剧已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上海白玉兰奖达6人之多。[4][12][11][7][2][6][8][10]

历史沿革

初成阶段